摘要:據新京報,最近一段時間,俄羅斯、中國以及歐洲央行似乎正在不謀而合地做著同一件事——增持黃金。 世界黃金協會最新數據顯示,2018年,各國央行凈購買量達到651.5噸,同比增長74%。這是自1971年美
據新京報,最近一段時間,俄羅斯、中國以及歐洲央行似乎正在不謀而合地做著同一件事——增持黃金。
世界黃金協會最新數據顯示,2018年,各國央行凈購買量達到651.5噸,同比增長74%。這是自1971年美元可兌換成黃金以來的年度凈購買量最高水平,也是有史以來第二高的年度總量。
其中,俄羅斯央行就買了274.3噸黃金。而從增速看,匈牙利堪稱冠軍——去年10月,匈牙利央行讓黃金儲備增長了10倍。德國、日本、土耳其、澳大利亞等多國央行也加快了配置黃金儲備的步伐。
而中國央行也在做著同樣的事——
3月7日,國家外匯管理局公佈了最新外匯儲備數據,其中,黃金儲備為6026萬盎司,環比增加32萬盎司。
值得註意的是,這是央行從去年12月以來連續3個月買入黃金儲備。此前,央行26個月沒有動作。
越來越多的央行開始買黃金,是有什麼大事要發生?
一,美元信用有天生缺陷
上一次全球央行大規模購買黃金,要追溯到1965年,帶頭的是法國。當時還是黃金美元的時代。
黃金美元是1944年建立的佈雷頓森林體系構建的秩序,即美國為歐洲戰後重建提供援助,但因為黃金產量無法滿足建設需要,所以由美元替代。
美國保證美元按照官價兌換黃金。你有35美元,就可以去銀行換1盎司黃金——這個比價是1934年羅斯福時代定下的。
而歐洲要付出的代價是把黃金運到美國,在美國建立一個“黃金總庫”,這個體系的主要設計者是大名鼎鼎的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。
到上世紀60年代,西歐經濟複蘇。手中有了美元儲備的西歐發現,美元有所有貨幣的通病:貶值,也就是信用不足。
一向與美國若即若離的戴高樂於1965年向美國提出,拿15億美元換回黃金,美國也就按照佈雷頓森林協定換了。
在那之後,西歐各國央行紛紛效仿,兩年內,美國的“黃金總庫”就外流了3000噸黃金——這是什麼概念?差不多是2018年全球黃金購買量的4倍半。
到1971年12月,美元與黃金掛鉤持續不下去了,美國宣佈美元與黃金脫鉤,佈雷頓森林體系開始瓦解。
信用不足是美元的天生缺陷,這就是“特裡芬悖論”:美元供應多了,換不了那麼多的黃金;供應少了,保證不了全球貿易結算。
此外,真要保證美元堅挺,美國必須忍受逆差,而且不能以貶值作為刺激經濟的手段——這自然是不可能的。
同是硬通貨,美元和黃金相比還是有差距的。
二,美元信用和黃金托管都遭質疑
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,雖然目前看危機期已經度過,但留下了一個長期難愈的後遺症,就是美元信用遭遇空前挑戰。
為了刺激經濟,美國在6年裡推出了三輪QE(量化寬鬆),購買了3萬億美元的機構債和抵押擔保債券。
雖然在相當專業的設計下,三輪QE被證明很有效且沒有導致美元大跌,美元指數還有小幅上漲,但在外部,美元的不穩定給全球不少經濟體造成了災難。
一些新興經濟體的資本市場和匯率市場海嘯頻頻,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份《財政監測報告》承認,受美元忽強忽弱的影響,23個新興市場中,一半國家的平均經濟成長率遠低於QE推出之前。
不只是美元信用遭到質疑,大約60個國家交由美國保管的黃金也遭到質疑。其中最惱火的大概是德國。
德國是在美國寄存黃金的大戶,超過1000噸。從2013年起,德國開始把存放在紐約聯儲銀行地下金庫的黃金運送回國,結果發現運回國的箱子不是當初存放的箱子。
為此德國要求定期查看剩餘的黃金,但卻遭到美國拒絕。
至於和美國不睦的國家,連把黃金運回國的可能性也沒有,比如委內瑞拉。
美國仍是全球第一黃金儲備大國,規模超過8000噸,吞了他國黃金的可能性不大。但是,對他國保存在美國的黃金的各種不配合,讓各國輿論猜測不已。
三,各國央行增持黃金初衷各有不同
2018年各國央行增持黃金的力度,雖然還趕不上1965年-1971年,但勢頭也很猛。
不過,不同國家央行的初衷不一樣:有的出於戰略考量,有的出於政治考量,有的出於市場考量。
自從有了歐元以後,歐洲內部對美元霸權就有不少想法。去年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曾發表一個題為“歐洲主權時刻”的年度報告,其中,讓歐元獲得與美元抗衡的能力是主要內容。
這幾年,歐洲也一直在嘗試建立自己的結算體系,為今後取代美國控制的“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”(SWIFT)做準備。
SWIFT是美元成為全球清算貨幣的基礎。歐洲國家這幾年增持黃金,把放在美國的黃金運回國,包含了這種戰略考量。
俄羅斯增持黃金也是出於戰略考量,即不再用美元作為儲備貨幣。
控制美元流入俄羅斯是美國製裁俄羅斯的重要手段,俄羅斯乾脆實施去美元化戰略。
2018年俄羅斯買的274.3噸黃金,按美元計算正好與原先持有的美元儲備相當。不過,俄羅斯不反對用美元結算,畢竟能換點美元外匯還是有用的。
土耳其、印度等國增持黃金,則是出於避震需要,美元起起落落,對新興市場衝擊最大,需要黃金兜住本幣的底。
土耳其增持黃金還有不怕與美國疏遠後的考量,這是一種政治宣示。
對於掙外匯能力最強的中、德等貿易大國來說,增持黃金主要還是市場考量——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。
中國央行雖然連續3個月增持黃金,但以美元計算不過10多億美元,雖然也是一種防禦風險的措施,但外匯儲備的配置邏輯並沒有變化。
四,2019年各國增持黃金的力度還會加大
2018年各國央行增持黃金力度很大,不過這個記錄很可能在2019年再次被打破。
原因是現在美聯儲“鴿派”抬頭了。2018年美元走得很強,各國央行還增持黃金,今年美元預期加息的頻次降低了一倍,甚至可能不加息,增持黃金的利益更加明顯。
中國央行最近3個月的增持算是先行一步。
不過,各國央行增持黃金不代表美元的霸權地位將告終結。全球90%的貿易目前仍由美元結算,這個功能黃金取代不了,因為沒有那麼大的供應量,其他貨幣暫時也取代不了。
基辛格設計的石油美元,雖然現在遭到了一些挑戰,但基本上仍然是所有大宗商品結算的貨幣。
而從儲備貨幣的角度看,即使信用下滑,多數國家央行仍會把美元列入其中,充其量是調低一點比重。
更重要的是,支持美元的兩根柱子--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,作為美元輸出的兩大血管至今在全球暢通,發揮著作用。目前沒有推倒重來的途徑,代價也難以想象。
所以,雖然投資大師羅傑斯說“美元信用走弱的歷史趨勢已不可逆轉”,但距離從寶座上下來還早。
多數國家央行增持黃金目的也不是要放棄美元--越是美元儲備多的國家越不可能這樣做,而是要豐富對沖美元風險的工具。
從這個角度說,各國央行增持黃金的初衷雖然不盡相同,但都是對美元的一次信任投票。
免責聲明:
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不構成本平台的投資建議,本平台不對文章信息準確性、完整性和及時性作出任何保證,亦不對因使用或信賴文章信息引發的任何損失承擔責任